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并將“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作為重要要求納入改革總體部署。在今年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深入闡述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新近出臺的民營經濟促進法,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我們必須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持續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以高水平制度供給和監管服務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進程中不斷發展壯大
我國民營經濟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性認識,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產物。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始終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完善同頻共振。在我們黨不同歷史階段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和關鍵政策的指引下,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民營經濟逐步從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為民營經濟發展起步創造了條件。為解決城鎮青年就業等突出問題,國家通過允許個體經營、恢復城鄉集市貿易等舉措,有限度地引入市場機制。1980年,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在溫州發放。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在政策允許的有限空間中破土而出、頑強生長,吸納了大量社會勞動力。到1992年,全國個體經濟從業人員已從1978年的14萬人激增至2467.7萬人,政策松綁釋放出的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充分顯現。
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開啟了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所有制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相繼出臺,為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供了法律框架。在制度保障下,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倍增、活力競相迸發。到2002年,全國民營企業數量較1992年增長16.5倍,稅收貢獻增長243倍,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強化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2025年6月2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自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圖為當日表決現場。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攝
進入新世紀,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為民營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競爭打開了大門。同時,互聯網浪潮席卷而來,電子商務、搜索引擎等新興業態蓬勃興起,催生了全新的商業模式,為民營經濟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兩個毫不動搖”,此后國務院相繼出臺《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不斷放寬民間投資的市場準入,在消除隱性壁壘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對外開放的擴大、技術革命的賦能與體制機制的創新形成強大合力,共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得到空前釋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引領民營經濟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求“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隨著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我國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先后出臺《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等多個政策文件,持續加強民法典、公司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重要法律的立法修法,頒布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各地區各部門從市場準入、營商環境、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出臺系列政策舉措,極大激發了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民營經濟日益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歷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進程緊密聯系、相互促進。這一良性互動,深刻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截至2025年7月底,我國實有民營經濟組織達1.85億戶,占全部經營主體總量的96.38%。實踐充分證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征程上,惟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除束縛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持續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才能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的生機與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更為堅實的經濟支撐。
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迫切需要激發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必須清醒認識到,盡管近年來我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但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尚未完全建成,部分領域隱性壁壘依然存在、部分行業“內卷式”競爭加劇、涉企行政檢查負擔仍需減輕、政策獲得感有待提升等問題,既是妨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潛在因素,也是目前民營企業反映最為強烈的痛點難點。
市場準入與要素配置壁壘制約活力釋放。公平的準入準營環境是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黨中央、國務院三令五申打破不合理準入限制,實踐中部分領域雖明面限制減少,但“玻璃門”、“彈簧門”等問題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通過繁復審批、設置特殊條件限制準入,即便被獲準進入,部分傳統領域民營企業也可能遭遇項目穩定后被排擠。一些地方保護主義抬頭,或強制本地采購,或設置歧視性標準阻礙流通,或選擇性執法,不僅違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而且抑制優勢企業通過良性競爭做大做強。此外,民營企業在資金、土地、數據等關鍵要素獲取中處于劣勢,融資難、融資貴成為“老大難”問題,制約其擴大再生產與創新投入能力。
競爭失序現象侵蝕高質量發展根基。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但競爭有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之分。當制度供給不足、監管缺位時,市場容易陷入惡性競爭,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局面。首先,“內卷式”競爭擾亂行業生態。部分傳統產業及平臺經濟領域頻現低于成本傾銷、犧牲質量換取市場份額等行為,擠壓誠信企業生存空間,導致產業低端鎖定。其次,知識產權保護短板抑制創新。一些企業創新成果被仿冒,維權過程中面臨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積極性。此外,平臺壟斷扭曲市場機制。部分平臺濫用數據、算法優勢,實施“二選一”、大數據殺熟、扼殺式并購等行為,固化市場結構和收益結構,不利于民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內外風險疊加威脅產業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大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外部環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上升,我國民營企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和穩定性的壓力增大。一方面,外部遏制打壓加劇“斷鏈”風險。少數國家推行單邊保護主義,構筑“小院高墻”,濫用管制措施,封鎖打壓我國高科技企業,沖擊全球分工體系中的民營企業。另一方面,國內大循環不暢弱化產業韌性。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妨礙產業鏈協同,部分產業關鍵零部件供應因行政壁壘遭排斥,導致國內大循環出現“堵點”,增加了民營企業抵御外部沖擊的脆弱性。此外,面對數字化、綠色化轉型重任,部分民營企業受制于融資難、利潤薄等困境,“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也會錯失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
??從總量規??矗覈駹I經濟已形成相當的規模、占有很重的分量,在穩增長、促創新、擴就業、惠民生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制約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是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問題,是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階段遇到的問題,必然會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得到有效解決。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看待這些問題,以更大決心和更大力度深化改革、破解難題,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三、促進民營經濟在公平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對構建高質量市場監管體系和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場監管部門要深刻認識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立足市場監管職能,堅持監管規范與促進發展并重,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牽引,以強化公平競爭監管為核心,以激發創新活力和維護市場秩序為著力點,促進民營經濟在公平競爭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
優化營商環境,是培育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之舉。圖為2024年6月26日,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經濟開發區一家民營企業車間內,市場監管工作人員在了解企業專利產品生產狀況。 人民圖片 劉建平/攝
著力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公平競爭是市場機制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要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發力,筑牢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v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力加強公平競爭監管執法,強化平臺經濟、自然壟斷、技術創新等重點難點領域反壟斷,開展民生領域反壟斷執法專項行動,依法打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扎實推進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全覆蓋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推動存量政策清理與增量政策審查“雙輪驅動”,構建民營經濟發展良好生態。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嚴厲查處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依法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價格監管,切實加大質量監督檢查力度,堅決打擊侵權假冒、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利用信用手段賦能治理“內卷式”競爭,以質量支撐和標準提升引領產業優化升級,大力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積極推動行業加強自律依法競爭,不斷提升企業合規管理能力,全力營造公平競爭、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強制度規則制定,健全細化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配套規則,制定出臺網絡交易平臺收費行為合規指南,加快制定涉企收費違法違規行為處理辦法,堅持“立、改、廢、釋”并舉,構建以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為核心,以相關行政法規和規章為骨架,覆蓋平臺經濟、原料藥等領域的完整治理網絡,強化制度剛性約束。
著力提升監管執法效能。公平競爭是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品,要堅持強化執法監督和優化監管方式并重,有效減輕民營企業負擔。穩步推進法治監管,完善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探索解決罰則缺失、過罰不當和類案不同罰等問題。創新推進信用監管,深入實施雙隨機監管,統籌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分類結果深度嵌入雙隨機抽查,根據企業信用狀況動態精準配置監管資源,提高問題發現率,深化跨部門聯合抽查,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打擾。加強信用修復部門協同聯動,推動解決多頭修復、重復修復問題。創新信用監管工具,構建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完善信用承諾、信息公示、失信懲戒、信用修復制度,強化跨部門信用聯合懲戒,以信用手段促進監管提質增效。加快推進智慧監管,推廣非現場監管、穿透式監管,推動運用網絡檢測、遠程檢查等方式減少現場檢查頻次。著力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大力推行服務型執法,發布市場監管行政違法行為首違不罰、輕微免罰清單,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促進市場監管方式持續優化。
著力增強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能力。優質的營商環境是民營企業立業興業的必要條件,要堅持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和技術幫扶能力,著力激發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大力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在企業信息變更、企業注銷登記、開辦餐飲店、“個轉企”發展的培育支持等方面,不斷提高市場準入準營規范化便利化水平,提升政務服務效率。構建全生命周期政策措施靠前服務體系,深入開展廣告合規助企、質量技術幫扶“你點我幫”、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小微企業質量認證提升等專項行動,打造“政策服務包”,推動政策找企、免申即享,精準滴灌企業需求。鼓勵民營企業勇攀“標準高峰”,積極參與國家、國際標準制定,引導其從“技術跟跑者”向“規則參與者”和“標準引領者”轉變。構建“政策找人、資源靠前、服務跟進”的長效支持機制,全力支持民營企業“敢闖、敢干、敢投”,切實提升民營企業政策獲得感和發展信心。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5-05-19
2024-04-19
2020-09-28
2019-10-25
2019-06-21
2019-04-12
2019-02-21